
不是所有裸辞都叫自由:一份个人视角的现象观察
看似勇敢的裸辞,背后藏着什么?
从前两年起,社交媒体上开始大量涌现裸辞博主,尤其是不少人从大厂离职。然而在当下就业环境更加不确定的情况下,仍有人选择裸辞——这激发了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聊聊我的一些观察与看法。
那些“裸辞博主”的另一面,我看到了什么
事实上,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裸辞:
- 有些人有稳定副业甚至副业收入高于主业,裸辞对他们而言只是转向更高收益的谋生方式。
- 还有一些人其实是被裁了,但碍于面子称自己是裸辞。 所以“裸辞”这词本身,已越来越模糊,甚至变成了一种包装后的叙事。
裸辞后会发生什么?
从我观察来看,绝大部分裸辞的人最终还是会回归职场,原因可能包括:
- 离开职场后发现不知道做什么,适合职场但不适合独立。
- 自由职业潜力虽在,但资源积累不足,无法独立支撑。
- 有创业想法,但规划不周、资源不足,难以落地。 与其说他们“裸辞”,不如说是在一次试错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能力边界。
社交媒体里的“裸辞滤镜”:现实真的那么美好吗?
创业、自由职业听上去光鲜,但压力远比职场更大,工作时间也不见得更少。
裸辞叙事常伴随着“爆款焦虑”话术,激发不安与恐惧来引发共鸣,刺激效仿。
那些靠“裸辞”变现的人,其实在卖什么?
我曾花时间深入研究新媒体博主的商业模式——确实有人做到年薪百万乃至千万。但我发现他们所采用的变现手法与我的价值观发生冲突,我注定无法效仿他们的路。
尤其是在知识付费领域,这种现象更为明显:
- 我发现,教人赚钱的人确实最赚钱,但他们靠的不是教的方法,而是让人相信“我也可以”。这种希望很美,也很危险——因为它太容易遮蔽我们真实的起点与资源差异。
- 他们在贩卖“通往自由的幻想”——可惜,大多数人买到的不是梯子,而是一张描绘终点的明信片。缺少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能力、资源、经验,让这种模仿变现很难持续。
一份现实清单给想尝试的人
在你真的想“裸辞”之前,不妨先问问自己:
- 你所谓的痛苦是真痛,还是社媒放大后的自我感受?
- 是一时冲动,还是深思熟虑?
- 你的存款能支撑多久不上班?
- 你的能力或资源是否能支撑自由职业或创业?
- 除了裸辞,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?
- 换了公司,类似问题还会不会出现?
—
归根到底,裸辞并不适合所有人。量力而行才是真理。如果你的健康已经受到严重影响,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,只要你有基本的经济缓冲,那就不要犹豫,及时修补——因为有些损伤是不可逆的,拖延只会加剧修复难度。
Image by kirill_makes_pics from Pixab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