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原以为纽约只有脏乱差,直到我待到第五天,才发现它其实很冤

在来纽约之前,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停留在“脏乱差”。对这次旅行也没抱太大期待,毕竟我对商业街和博物馆并不感兴趣。但因为多年未见的好友来纽约出差,加上我正好有空,于是决定来看看。

真正来了之后我才发现,如果仅凭“脏乱差”就否定纽约,那真的会错过一次开眼界的机会。纽约,其实很冤。

💰 低成本出行

因为好友10月来纽约出差,我得以蹭住她的酒店;又刚好赶上信用卡的机票返现活动;每天靠麦当劳大富翁游戏攒的免费食物券解决1-2餐——整趟旅程总共只花了 $380,是我目前旅行中开支最少的一次。

非常感谢好友惦记我,邀请我来纽约,不然在酒店价格不低的旺季,我根本不会有这次体验。

👭 与好友的重逢

我们真正一起玩的时间只有一天,因为她之后要参加会议。第一天我没有安排任何行程,她想去哪我就陪她去,反正我待的时间长,剩下的景点可以慢慢来。她没安排的晚上我们会一起吃饭,每天聊到很晚才睡。

我们聊了很多:以前的同学、工作、同事、书里有趣的观点、没来美国前的生活。我们大概三年半没见了,但好像从未分开过。在向她倾诉的过程中,我才意识到,许多曾让我困惑的问题,其实答案早已浮现。

她搬去欧洲前,因为她喜欢旅行,有一大堆卡,所以我送了她己很喜欢牌子的护照夹和8卡位的卡夹。没想到,这个卡夹让她爱不释手,脱胶了也不舍得换,因为没找到更好的替代,于是补一补继续用。

🗺️从怀疑到改观的过程

前两天的行程并不理想,去的地方不多,也没碰到自己喜欢的点,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该改签早点回去。

但从第三天开始,我开始探索离时代广场更远的区域,慢慢感受到纽约的魅力。到了第五天,我的看法彻底改观。

纽约确实不够干净,空气质量也不好,尤其是地铁站,气味非常难闻。因为人行道上有地铁通风口,那股味道会飘到街面上。不少当地华人会在地铁站戴上防PM2.5口罩,可见那里的空气质量确实不容乐观。

曼哈顿的治安还算可以,有警察巡逻,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恐怖。白天奇怪的人不多,但晚上确实会出现一些。

🚶‍♀️ 城市漫步的乐趣

这次旅程我过得非常松弛。每天起床后才开始计划路线,11点左右吃个早饭,再买好午餐带去景点吃。

虽然我不喜欢商业气息浓厚的地方,但住在时代广场确实方便,去周边景点都很近。5天里我只搭了2天的地铁,实在受不了那股味道,因此选择能走就走,天黑前就回酒店,晚上尽量不一个人出去。

曼哈顿非常适合 city walk,有很多公园、建筑、博物馆,走在路上就像在看风景。交通便利,步行即可覆盖大部分景点,几乎不需要租车。大多数景点都有椅子可以休息,像我这种平时日均3000~7000步的人,也轻松完成了日均2万步。

🌋我人生难道不该我做主吗?

这次旅行对没怎么见过世面的我冲击很大。我以前很少旅行,更别提来曼哈顿这种大都市了。

现在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人们说旅行能丰富阅历。

我人生的前20年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。童年时唯一一次跨省旅行是去北京,在我爸的“年纪太小,去了也白去”的反对下去的。在来美国之前,我的寒暑假大多是坐火车去看爷爷奶奶。我爸以“反正以后去美国可以看免费的风景”剥夺了年少的我旅行的机会。然而我来美后的第一次旅行,是在第8年才实现。

想去的地方就出发,想见的人就去见,想做的事就去做——我不再相信所谓的“等到……”。

从小我爸妈的教育就是:“你得吃苦、得忍着,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。”可在我内向直觉觉醒之后,我开始质疑这些话——别人怎么过,不代表我也必须照搬。我终于意识到,忍耐不是唯一的路,压抑也不该是生活的常态。

🌆我终于看见了纽约的另一面

在纽约,我看到了许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东西:多个步行可到的城市中的公园,独具风格的欧式建筑,高密度的免费的狗公园,奇奇怪怪的街头艺术品,小小图书馆里竟然有中日文的书,主动给快餐店食客开门的乞讨者等。

那些辛勤工作的基层员工——无论是餐馆店员,还是送外卖的骑手——都在认真生活,踏实努力。那些载着游客穿行在中央公园的马匹,踩在柏油路上缓缓前行,也在努力地活着。

职业从无贵贱之分,每一个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座城市的运转。我从他们的身影中感受到一种力量,也因此心生感激与幸福。

📝结语

相比这次旅行带来的触动,那些所谓的“脏乱差”早已不再重要。有些地方,不是因为完美才值得一去,而是因为它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。

如果你从未踏足纽约,我真心建议你来看看——无论你喜欢的是公园、剧院、博物馆、艺术还是建筑,曼哈顿总有一个角落会与你产生共鸣。

纽约旅行合集

让少走弯路成为习惯,获取最新资讯!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error: 本页面内容受原创保护,暂不支持复制功能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我们!